打破AI泡沫论?英伟达Q3财报超预期,GPU又卖疯了

jh 3小时前

所谓“AI泡沫论”,更像是一种因果倒置的借口。

美东时间11月19日盘后,英伟达公布了2025年Q3财报——570亿美元的营收,远超市场预期的554亿美元;数据中心业务512亿美元,更是大幅领先预期的497亿美元。

这场"超预期"不仅让英伟达盘后股价一度上涨4%,更是被不少媒体评价为打破"AI泡沫论"的关键证明。

业绩超预期,但泡沫论并未消散

市场对英伟达的期待,早已超越一家科技公司的财报范畴。

作为市值曾突破五万亿美元的全球企业No.1,英伟达几乎占据标普500指数权重的8%,其股价变动可能直接导致标普500波动。因此在最近"AI泡沫论"消息不断发酵之际,英伟达的业绩表现已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。

在财报电话会上的开场白,黄仁勋也直指市场焦虑的核心:"关于AI泡沫的讨论近来甚嚣尘上,但从我们的视角观察,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。"

他提出,英伟达正在同时经历"三大转型":从CPU通用计算到GPU加速计算的过渡、AI催生新应用的过渡和Agentic AI的兴起。这三大转型的叠加效应,也算得上是这次英伟达财报业绩超预期的深层逻辑。

财报显示,Blackwell架构产品销量远超预期,云端GPU已全面售罄?;迫恃嘎叮咏衲昴瓿醯?026年年底,Blackwell和Rubin的收入将达到5000亿美元。更关键的是,GB300的销售额已超过GB200,贡献Blackwell总收入的约三分之二,向GB300的过渡非常顺利。

就在9月底,硅谷"风投教父"彼得·蒂尔旗下的蒂尔宏观基金在第三季度清仓了全部英伟达股份,警告"人工智能的炒作周期远远领先于其真正的经济效益"。同时,在本月,软银孙正义也以58亿美元套现英伟达,转而押注OpenAI。

面对市场持续不断的看衰,英伟达选择投资AI生态,包括OpenAI、Meta、谷歌和诺基亚等科技公司都在近期与英伟达开始合作。

其中,与OpenAI的战略合作尤为关键:英伟达将向OpenAI股权投资至多100亿美元,以换取OpenAI未来数年采购400万至500万块英伟达GPU。此外,英伟达与微软、Anthropic达成150亿美元的战略合作,向Anthropic投资100亿美元。

黄仁勋称,Anthropic是"世界上第二成功的AI公司",其企业级应用表现尤其突出。这一合作不仅确保了英伟达的长期需求,更将Anthropic纳入其生态系统,形成深度绑定。

因此从前面的布局来看,英伟达的业绩超预期不仅仅源于算力需求激增,更因为AI应用正在从"概念"走向"落地"。在实际应用层面,英伟达正与全球各行业巨头合作,推动AI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。包括借助英伟达AI软件开发定制化AI应用、采用英伟达Isaac与Omniverse技术,研发下一代物理人工智能产品等等。

当然,英伟达的投资不仅是知名AI公司,过去五年,通过NVentures风投部门,英伟达向全球120多家初创公司投入数十亿美元。

黄仁勋在财报电话会上强调:"计算需求在训练和推理领域持续加速并呈复利式增长——每个领域都在以指数级速度扩张。"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。2026年顶级云服务提供商和超大规模企业的资本支出总额预期已达约6000亿美元,较年初预测高出逾2000亿美元。

作为AI基建领域的核心参与者,英伟达将直接从这一资本开支的增长中获益。数据显示,数据中心投资中流向英伟达的资金比例,已从Hopper时代的20%-25%,增长至Blackwell时代的30%左右。

未来,这一比例只会继续增长。

被迫“放弃”的中国市场

在财报里,我们可以看到英伟达在华业务的大幅下滑的情况。

受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升级影响,英伟达在华AI训练芯片份额从2024年的95%降至近乎归零。黄仁勋多次表示对失去中国市场的惋惜,并呼吁美国政府放宽对芯片销售政策的限制。

为了应对中国市场的缺失,英伟达在印度、日本、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市场的拓展正加速推进。财报显示,印度、日本、印度尼西亚的云服务龙头企业正借助英伟达加速计算技术搭建AI基础设施,包括软银集团等公司都在加强与英伟达的合作。

由此可见,目前AI在能耗、融资、地域冲突等方面面临的瓶颈,英伟达其实都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,这才是布局AI生态的长期效益。

相比之下,游戏业务、汽车业务涉及到的显卡产品,只能算作是数据中心营收的“零头”,这就是为什么普通消费者感觉不到英伟达在华业务下滑的愿因之一。

总的来说,在过去十多个财报里,英伟达每次业绩都比分析师预期的好,一直没有没让市场失望过,本质上是因为英伟达自身在AI领域就有硬实力,所谓“AI泡沫论”,更像是一种因果倒置的借口。

最后,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:镁客网(im2maker),更多干货在等你!

镁客网


科技 | 人文 | 行业

微信ID:im2maker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

硬科技产业媒体

关注技术驱动创新

分享到